Becker CPA Exam Review Courses 教材如此貴,但廣為大眾所推薦的知名品牌,其中必有原因。我和Becker沒任何關係、沒付我廣告費也拿不到任何好處;寫下此篇使用心得的動機,僅止於記錄這段經歷及心情寫真。
用過Wiley(台灣由智勝文化代理)、Gleim及Bisk出版商的教材,最大的感想是:就像買鞋子一樣,沒有什麼絕對好或不好,只有適不適合你的問題,畢竟要和教材共處多少個晨昏,直到全部考過四科合格為止。
Peter Olinto as CPA Man!
http://www.youtube.com/v/U2U8rsaWFNM&color1=0x234900&color2=0x4e9e00&hl=zh_TW
站在消費者及花費成本的立場,雖然極痛恨Becker美國奸商,賣整套美國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如此昂貴,約為新台幣8萬元,題庫只有一年的使用期限–你沒看錯,這只是教材費,CPA是先花大錢及更多的時間堆出來的!
若不想像我一樣如此經驗豐富:花錢上完台灣老師在機關學校開班的輔導課程、買到不合用的各家CPA考試準備教材,走了一大段冤枉路浪費時間及金錢,到頭來乖乖的轉回Becker的懷抱,以下的真心話是為你所準備的:
Becker–我的最愛,省時省力準備美國會計師考試教材
Becker自修教材,一整套有四科教學CD、作習題用的Passmaster軟體、四本書 : Auditing and Attestation (AUD)、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Concept (BEC)、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(FAR)、Regulation (REG)。自己約要準備黃色及綠色螢光筆各十幾枝,才夠畫完四本書的重點。另有記憶卡(flash card)可買,但不推薦購買,可到文具店買空白卡自己做記憶卡,Becker出的卡的內容太少也太簡要。
Becker考試輔導教材像是超市賣的,包好整理過切好的,符合CAS(Certified Agriculture Standard),農產品驗證標準的蔬菜水果,買回家可以馬上下鍋煮或吃掉;你該準備唸什麼內容、要注意什麼考試重點都幫你做好,連怎麼背下來也一併解決,練習題包含歷年CPA考古題,每科約有1,000多選擇題可做,有些練習題目感覺與真正考題很相似。這就是主要賣點呀!!Becker擅長在選擇題,但Simulation練習題做的很粗糙,模擬不出真正考題的精華,加上錯誤百出,美中不足的地方。
其他如:Gleim等,內容多如牛毛,寫長長一大篇,很少有圖表及例子可看,像是學校用的教科書,無論是不是考題重點,一律寫出來丟給你唸,很適合學生用來作學問求知用。四科也才花USD150左右省下很多銀子,卻沒想到花更多時間成本,做這些整理的工作,要花更多時間去挑選、整理重點及理解內容;若母語是英文還沒問題,長時間看英文一大套弄下來,本來不想睡的,也被弄的頭昏昏想睡覺,好不容易下功夫花很多時間找到重點,理出一堆亂糟糟毛線的頭出來,但是你用在理解、背誦、做題目的時間就相形減少很多。
Becker在家自修的好處,24小時隨你挑,依個人時間彈性安排學習,重覆看好幾次教學CD也沒問題,Tim Gearty及Peter Olinto講的很棒很精彩,不是教你如何死記死背的老師,舉實際生活或工作上的例子告訴你如何應用這個觀念,補充教材不包含在講解內容外,課文是一頁頁幫你整理出重點及講解,標準美國人的思維及做事方法,按步就班一頁頁老老實實的教你,很少跳過整章或省略不講。
你覺得到課堂上老師的課才有安全感及保障?若老師常常用趕進度的跳躍式教學法,並且這樣對學生說:「因為主辦單位排的時數根本不夠,這章很簡單,你們自己應該看的懂,我們就跳過去不講;回家自己看,不懂的再來問。」還看過不識相的同學真的去問,要看老師當天心情如何,一臉這種簡單問題也來問的表情及態度,讓人覺得很囧rz呀!
美國會計師考試只用英文出題作答,平常習慣聽老師用中文講解,用中文來思維及理解,到真正考試就出現麻煩,中英文夾雜交錯思考加上考試時間壓力,想出來中文題意及答案時,可沒有中文讓你輸入。用Becker的缺點是:因為講師在教學CD上用英文講解例子沒有字幕可看,完全要用聽的,若自身英文聽力非一般水準以上的話,可能要考慮買台灣代理商賣的帶有些中文講解的Becker。
從Becker 教學CD學到真正英文會計專業用詞發音,算是額外的收獲。
舉個例子:印象最深的Feder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 Act,通常簡稱FICA,台灣輔導CPA考試老師上課講的發音不是美國當地人講法,一直到現在還是有時被台灣老師的發音同化,轉不回正確的發音,和美國人說台灣的老師上課講的FICA連音講法,老美也聽不大懂,想到用Becker 講師的FICA的連音再說一次,老美才意會過來。當然還有很多類似例子,等想到再補上去。